欢迎光临江苏亚立特钢有限公司 走进亚立特钢| 收藏本站|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全国24小时咨询热线
134-0554-5577

新闻中心

Strong technical force, advanc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新闻中心

咨询热线:

134-0554-5577

邮件:874556408@qq.com

电话:0523-83984388

地址:江苏省兴化市沈伦镇工业园区沈北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离心铸造反对眉毛胡子把抓



  “您是中国铸造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是您,个在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创建了‘铸造专业教研室’,一批批立志报效祖国的铸造专业学子才有了成长的摇篮!您是我国铸造业发展的先行者,为我国铸造技术进步、装制造业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012年10月,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在数百位铸造界代表、国际人士和哈工大铸造专业校友的共同见证下,86岁的李庆春教授登上了颁奖台。正如颁奖辞中所说,在中国铸造专业的发展历程中,李庆春的贡献是历史性的。从创建新中国个铸造专业教研室到获得中国铸造领域奖,他的名字始终与哈工大和中国铸造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1980年,54岁,主编中国铸造专业本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铸件形成理论基础》;

  2006年,80岁,主编哈工大部专业发展史《哈工大铸造专业发展历程》;

  从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到雪染双鬓的耄耋之年,细数李庆春的人生,注定与“铸造”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1926年,李庆春出生在河北武安。少年时,父亲在哈尔滨与人合伙开中药店,母亲带着兄妹俩在老家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家乡遭涂炭,生活艰难,刚刚读过一年私塾的李庆春离开家乡,来到哈尔滨投奔父亲。

  来哈后,父亲希望他在药店学徒,可他却一心想读书。于是,13岁的李庆春在哈尔滨三棵树小学开始读一年级。由于成绩突出,跳级读到五年级时,班主任鼓励他再次跳级考国高。

  顺利通过考试的李庆春被一所日式国民高等学校录取。东北解放后,他转入哈尔滨中学,直至毕业。1945年秋,李庆春考取哈工大预科。1945末到1946年初,哈工大招收了百余名中国预科生。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到1952年6月毕业时,全校只有14名中国学生拿到毕业证书并获得工程师学位。李庆春就是其中之一。1952年毕业留校后,时任机械系主任李家宝找到李庆春和另外两名一起留校的同学,告诉他们:“不久将有苏联派来的精密仪器专家、金属学专家和铸造专家来哈工大机械系工作,你们要分头跟苏联专家学习,可以先考虑一下希望跟哪个专业的专家学习。”另外两位同学先选择了精密仪器和金属学,李庆春自然就选择了铸造。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李庆春的命运就和铸造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是他人生中重要的机遇与选择,让他与铸造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中苏两国协议,莫斯科鲍曼高等工业学校(现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铸造设专家丘纳耶夫和莫斯科汽车机械学院铸造合金与工艺专家康斯坦丁诺夫于1952年先后来到哈工大。李庆春按照学校安排,一边作为在职研究生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一边以铸造教研室主任的身份负责组建教研室和实验室,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准招收届五年制铸造专业本科生。

  虽有教研室主任的身份,但1952年铸造教研室成立时,李庆春其实是个“光杆司令”。他紧迫的任务就是壮大师资力量:从本科毕业生中选留毕业生,选送教师去苏联读副博士,苏联毕业的五年制本科毕业生被分配到哈工大……到1960年时,哈工大铸造教研室教师力量已令校内各专业羡慕不已。

  在跟随苏联专家学习两年之后,李庆春于1954年获得研究生毕业证书,成为新中国批铸造专业研究生。28岁的他走上了哈工大的讲台。

  1954年康斯坦丁诺夫回国。丘纳耶夫也于1955年回国。此时,他们在哈工大带的第三届研究生尚未毕业。于是,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李庆春和几位年轻的中国教师临时承担起了接替苏联专家指导研究生的任务。这些研究生毕业后分别回到原来所在高校,迅速成为各高校铸造专业的骨干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哈工大成为当时全国铸造专业学习和进修的基地。

  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李庆春历任哈工大机械工艺系副主任,离心铸造金属材料工艺系副主任、主任,为铸造专业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不遗余力、殚精竭虑。1987年,哈工大铸造专业在全国60余所高校铸造专业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哈工大首批6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离心铸造

  1996年,年满70岁的李庆春刚办完退休手续,包括美国艾默生在内的几家国内外企业纷纷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于是,李庆春开始了退而不休的生活。在受学校返聘的10年时间里,通过合作课题,他又培养博士9人、硕士4人,并利用美国和日本合作单位提供的科研经费为哈工大金属精密热加工实验室搭建了3台新设。

  2006年,由李庆春主编的哈工大部专业发展史《哈工大铸造专业发展历程》和记录他个人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我和铸造有缘》出版。

  李庆春主讲的门专业课是为苏联学生开设的“铸造工学”。这门课本应由苏联专家授课,但因历史原因苏联专家回国,系领导决定让他用俄语讲这门课。面对这一硬任务,年轻的李庆春没有迟疑,痛快地接受了任务。

  其实,从1945年考入哈工大开始,历经预科、本科和研究生班,李庆春已经用俄语学习9年。用俄语授课,语言已不成问题。“不过想到自己也刚刚研究生毕业,从没上过课,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李庆春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们对他的教学效果评价很高。学生的满意是对次走上讲台的老师的鼓励,也更加坚定了李庆春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心。

  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李庆春屡屡听到学生们议论:似乎铸造学科只是实践的总结,没有什么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课时,过去学过的数理化等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内容好像基本都用不到……学生们的谈话引起了李庆春的深思——是啊,学完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理应先开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才能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热处理专业开了“金属学原理”、压力加工专业开了“压力加工原理”,唯独铸造专业缺少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20世纪50年代,哈工大各专业的建设主要依据的就是苏联的教学计划。可当时苏联的铸造专业教学计划中,偏偏就缺了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而它恰恰是专业课这棵树的根,扎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土壤里。

  为了寻找这个根,李庆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几年里,他边讲课边与学生交流,边思考边与教研室的老师探讨,在参考其他专业的同时,融会数学、物理、化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金属学的原理,结合铸造专业的具体问题,开创了“铸造过程原理”课。

  对于铸造专业课的改革,李庆春提出“削枝强干”,突出重点,贯彻李昌校长倡导的“少而精”思想,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1960年,“铸造过程原理”被正式列入铸造专业教学计划,开国内先河。同学们听了这门课都直呼“过瘾”:“看来铸造专业不是没有理论,而是它的理论高深复杂,有许多内容值得去探索!”

  李庆春在教学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专业发展的突出贡献,让他于1962年成为铸造专业的位副教授。这一年他36岁。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1978年,全国高校铸造专业教材编审会在长沙召开。李庆春提出在高校铸造专业增设铸造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建议,委员们一致赞同并推选他主编这本教材。

  科学的春天里,人人争分夺秒。李庆春和同事们以“铸造过程原理”为基础,增设新章节,建立新体系,尽可能反映国内外科研成果,在短期内完成了新书,命名为《铸件形成理论基础》。从此,在中国铸造科学技术的教学理论体系中,正式增添了一门新课,一座新的里程碑。

  从1980年到1984年,李庆春等在全国举办了4次新教材讲习讨论课,以便各校任课教师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深度、难点及有关实验。离心铸造

  1987年《铸件形成理论基础》获全国高校机电类专业教材一等奖;1988年,作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图书参加国际图书展,编入《中国科技图书要览》。至今,这本凝聚着李庆春多年心血的专业教材已印发数万册,被全国60余所高校的铸造专业本科生用作教材,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用作参考书。

  1959年夏天,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刘鼎来哈尔滨视察。他找到李昌校长,希望哈工大与某国防合作研究“大口径合金钢炮管离心铸造”问题。这是一项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重大课题。当时国外对此项技术实行技术封锁,而我国的工艺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金属利用率很低。李昌校长找到李庆春,问他能否与工合作承担这项重大国防项目。

  “我的研究生论文是在苏联离心铸造专家康斯坦丁诺夫指导下完成的‘铸铁管离心铸造’项目。但是要承担大口径合金钢炮管离心铸造任务,困难很大,心里没有把握。”

  “要学会用自然辩证法分析离心铸造大型炮管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有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勇气!”

  李昌校长的一席话令原本犹豫的李庆春鼓足了勇气。他带领师生满腔热情地投入研究,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反复试验,常常吃住在工,跟班在车间。有一次钢水浇注时,由于工人操作不慎,炽烈的钢水突然溢出,液滴灌进了李庆春的鞋子,他的脚被烧伤。为了不影响研究进度,他仍坚持在一线与工人一起工作……

  1963年,李庆春的团队研制出我国台大型炮管离心铸造机。后经反复试验,几经挫折,1970年校双方拿出了从材料到离心铸造工艺再到离心铸造设的一整套科研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国家根据这项科技成果新建了离心铸造炮管生产。此项成果于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八机部前身)重大科技成果奖。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制造万吨轮船和大型军舰用大型螺旋桨,但工艺始终不过关。由于铸件毛坯皮下气孔难以消除,只好把加工余量从正常的几毫米增加到30~40毫米,致使原本20~30吨重的铸件毛坯大到30~40吨。铸成品要靠人工用凿子一点点铲掉这30~40毫米厚的外皮,再进行人工打磨……这样完成一个螺旋桨不仅耗时长,而且废品率仍高达50~60%。有的螺旋桨即使勉强能用,也要补焊。为了解决这项技术难题,1974年,应中国船舶总的邀请,李庆春带领一个小组,赶赴大型螺旋桨生产。

  盛夏的武汉是名副其实的“火炉”。李庆春顾不上这些,和工人们一起每天泡在车间里,仔细观察、分析工艺过程。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确认皮下气孔是由于铸型合型后型腔表面返潮,浇注时与高温的铜合金液体相互作用而成的。“病根儿”找到了,他们立即着手改进铸造工艺,防止了型腔表面返潮。

  果然,药到病除,皮下气孔消除了,加工余量一下降到了4~5毫米的正常范围,废品率也显著降低。

  后来,李庆春带领团队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奖、国家教委奖、航天部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李庆春本人多次被评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八机部和黑龙江省科技战线先进工作者等。

  一张张奖状、一枚枚奖章仿佛正在提醒人们:当国产大炮发出每一声怒吼时,当国产远洋巨轮劈波斩浪远航时,当国产大马力机车风驰电掣穿行在山川大地时,不要忘记一位铸造领域专家洒下的汗水。
以上信息由江苏亚立特钢有限公司整理编辑,了解更多离心铸造信息请访问http://www.jsyltg.com